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以下简称《总规》)已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并于11月13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
《总规》的发布,对宁波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11月1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就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2019年5月,中央、国务院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国务院批复的《总规》,是我市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宁波市各类保护修复和开发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将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奠定空间基础。”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寅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宁波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科学编制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总规》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性质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总规》要求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0.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81.25平方千米以内。《总规》确定“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
《总规》指出,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宁波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总规》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形成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科技创新集聚区、企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中心联动的多元创新空间格局。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空间需求,优化航运物流、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布局。
《总规》明确以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保障港口岸线与用地,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客货分离的集疏运网络,优化港口后方物流用地布局,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功能。
同时,《总规》提出以宁波枢纽为核心,对外融入区域高速网络,对内构建全域一体快速网络,实现宁波都市圈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航空3小时、高铁5小时通达的“全国1235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总规》要求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保障油气等战略资源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灾害防治,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强化城市安全源头治理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统筹推进城市市政安全设施、企业生产安全设施和自然灾害应对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在极端情况下城市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根据《总规》内容,我市将加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保护,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和沿海重大产业项目用海用岛,努力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陆海统筹、布局合理、利用高效、人海和谐、风景秀美的海洋保护与利用新格局,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总规》明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宁波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总规》指出,充分发挥宁波作为全国首个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的优势,系统推进全域整治。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
此外,本轮规划还同步建立健全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纳入系统。强化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一张图”系统上统筹空间需求,协调解决矛盾冲突,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在线管理,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
A:《总规》落实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作为我市的目标愿景,这个目标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包含了哪些重要内涵?
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励志纲: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涵:
目前,宁波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重要回信精神,立足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大场景,紧扣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品质跃升,谱写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新画卷。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同志在宁波考察调研时提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2020年,在宁波考察调研时提出,“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宁波牢记嘱托,不断强化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地位。同时,宁波还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大都市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城市能级、功能布局、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在城市能级上,宁波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要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城市功能上,宁波正在按照行政区功能化、功能区专业化的总体思路,搭建全市“四梁八柱”功能体系,推动市域功能布局变革;在发展模式上,宁波聚力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加快补齐科创资源不足的短板,破解生产力布局碎片化问题,一体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B:《总规》中明确要构建“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寅星:“一体”是指市域一体化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两翼”是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和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多组团”是指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
“三江”是指姚江、甬江、奉化江串联的三江走廊;“三湾”是指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组成的海陆两侧地区;“大花园”是指以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为都市绿心,以四明、天台山脉为生态屏障区,以“连山-串城-通海”的生态廊道为骨架的全域美丽生态大花园。
按照市域一体化、全域都市化的大方向,基于发展条件,差异化引导南北两翼整合提升。这一版《总规》首次将市区和余慈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打造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强调区域统筹、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加快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宁象地区组成的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则聚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两山”实践,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山海蓝湾交相辉映的美丽发展示范区。
转变空间延绵、分散破碎的发展模式,建立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组团促进城乡统筹,通过引导城市功能向轨道交通枢纽周边集聚,推动城市组团发展。
以生态空间锚固城市发展框架,彰显资源特色、扮靓滨海都市。聚焦三江资源本底与文化特色,打造甬江创新走廊、姚江文化走廊、奉化江魅力走廊。统筹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组成的海陆两侧地区,形成都市滨海复合发展带。
C:《总规》在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有哪些考虑,如何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戴涛:《总规》在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方面,主要有四方面考虑。
在住房方面,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对居住用地的保障力度;在文化设施方面,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为目标,高水平建设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在教育设施方面,面向全年龄段补足优质教育设施,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化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在体育设施方面,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设施均衡布局,实现每个区(县、市)内至少1所三级综合医院(包括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医院,为医疗专业术语),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社会福利设施方面,建立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健康状况相适应的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小型社区嵌入式福利设施。建设“15分钟”城乡生活圈,保障市民享受“浙里甬有”幸福生活。
依托山海湖田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小浃江湿地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提升一批综合公园,完善儿童、体育、文化、植物园等专类公园体系;持续推进三江、六塘河等滨水公园建设,构建串联绿地和开敞空间的绿道网体系;见缝插针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400米见水、500米见园。
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常规公交共同组成高标准、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建设宁波大道、东海大道,形成由市域贯通的快速路、城区内快速路组成的骨架干道网络,实现各重点发展区域与交通枢纽直连直通。打造友好公平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做好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为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便利。
按照“立足境内水、用好境外水、加大再生水”的总体策略,大力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建立均衡高效优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煤炭等传统能源与风、光、气等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构建清洁低碳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按特大城市设防标准,完善各类防灾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确保能快速、有序地应对各类超标准灾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近日,《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已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并于11月13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
《总规》的发布,对宁波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11月1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就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2019年5月,中央、国务院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国务院批复的《总规》,是我市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宁波市各类保护修复和开发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将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奠定空间基础。”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寅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宁波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科学编制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总规》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性质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总规》要求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0.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81.25平方千米以内。《总规》确定“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
《总规》指出,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宁波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总规》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形成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科技创新集聚区、企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中心联动的多元创新空间格局。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空间需求,优化航运物流、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布局。
《总规》明确以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保障港口岸线与用地,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客货分离的集疏运网络,优化港口后方物流用地布局,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功能。
同时,《总规》提出以宁波枢纽为核心,对外融入区域高速网络,对内构建全域一体快速网络,实现宁波都市圈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航空3小时、高铁5小时通达的“全国1235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总规》要求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保障油气等战略资源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灾害防治,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强化城市安全源头治理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统筹推进城市市政安全设施、企业生产安全设施和自然灾害应对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在极端情况下城市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根据《总规》内容,我市将加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保护,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和沿海重大产业项目用海用岛,努力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陆海统筹、布局合理、利用高效、人海和谐、风景秀美的海洋保护与利用新格局,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总规》明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宁波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总规》指出,充分发挥宁波作为全国首个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的优势,系统推进全域整治。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
此外,本轮规划还同步建立健全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纳入系统。强化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一张图”系统上统筹空间需求,协调解决矛盾冲突,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在线管理,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
A:《总规》落实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作为我市的目标愿景,这个目标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包含了哪些重要内涵?
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励志纲: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涵:
目前,宁波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重要回信精神,立足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大场景,紧扣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品质跃升,谱写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新画卷。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同志在宁波考察调研时提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2020年,在宁波考察调研时提出,“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宁波牢记嘱托,不断强化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地位。同时,宁波还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大都市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城市能级、功能布局、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在城市能级上,宁波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要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城市功能上,宁波正在按照行政区功能化、功能区专业化的总体思路,搭建全市“四梁八柱”功能体系,推动市域功能布局变革;在发展模式上,宁波聚力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加快补齐科创资源不足的短板,破解生产力布局碎片化问题,一体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B:《总规》中明确要构建“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寅星:“一体”是指市域一体化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两翼”是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和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多组团”是指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
“三江”是指姚江、甬江、奉化江串联的三江走廊;“三湾”是指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组成的海陆两侧地区;“大花园”是指以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为都市绿心,以四明、天台山脉为生态屏障区,以“连山-串城-通海”的生态廊道为骨架的全域美丽生态大花园。
按照市域一体化、全域都市化的大方向,基于发展条件,差异化引导南北两翼整合提升。这一版《总规》首次将市区和余慈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打造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强调区域统筹、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加快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宁象地区组成的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则聚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两山”实践,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山海蓝湾交相辉映的美丽发展示范区。
转变空间延绵、分散破碎的发展模式,建立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组团促进城乡统筹,通过引导城市功能向轨道交通枢纽周边集聚,推动城市组团发展。
以生态空间锚固城市发展框架,彰显资源特色、扮靓滨海都市。聚焦三江资源本底与文化特色,打造甬江创新走廊、姚江文化走廊、奉化江魅力走廊。统筹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组成的海陆两侧地区,形成都市滨海复合发展带。
C:《总规》在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有哪些考虑,如何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戴涛:《总规》在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方面,主要有四方面考虑。
在住房方面,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对居住用地的保障力度;在文化设施方面,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为目标,高水平建设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在教育设施方面,面向全年龄段补足优质教育设施,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化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在体育设施方面,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设施均衡布局,实现每个区(县、市)内至少1所三级综合医院(包括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医院,为医疗专业术语),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社会福利设施方面,建立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健康状况相适应的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小型社区嵌入式福利设施。建设“15分钟”城乡生活圈,保障市民享受“浙里甬有”幸福生活。
依托山海湖田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小浃江湿地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提升一批综合公园,完善儿童、体育、文化、植物园等专类公园体系;持续推进三江、六塘河等滨水公园建设,构建串联绿地和开敞空间的绿道网体系;见缝插针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400米见水、500米见园。
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常规公交共同组成高标准、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建设宁波大道、东海大道,形成由市域贯通的快速路、城区内快速路组成的骨架干道网络,实现各重点发展区域与交通枢纽直连直通。打造友好公平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做好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为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便利。
按照“立足境内水、用好境外水、加大再生水”的总体策略,大力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建立均衡高效优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煤炭等传统能源与风、光、气等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构建清洁低碳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按特大城市设防标准,完善各类防灾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确保能快速、有序地应对各类超标准灾害。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