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为贯彻实施《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推动与杭同城,特编制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本规划范围为绍兴市域,重点聚焦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以下简称“融杭重点区域”),兼顾嵊州市和新昌县。规划期限至2027年,展望至2035年。
(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以与杭连接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平台合作、重大城市融合工程为抓手,以同城机制创新为保障,高水平推进八大同城发展行动,深化四大重点联动板块,谋划十大标志性工程,高质量打造全省最具示范意义的同城化实践单元,推动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为杭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绍兴精彩蝶变的样板力量。
(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绍兴融杭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成为全省最具示范意义的同城化实践单元。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为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借力融杭发展不断深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道顺畅度、贸易开放度、消费活跃度、要素集聚度、城市融合度全面提升,在地区GDP突破万亿基础上,“四进争先”目标全面实现,发展进位、产业进阶、城市进级、民生进步“四个10强”地位更加稳固,融杭重点区域人均GDP达到18.9万元以上。
2.基础设施网络贯通,成为都市圈最佳畅联区。共同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型基础设施,构建对接顺畅、便捷高效的同城化交通综合网络。轨道线网、高快速路网更加密集,城际“断头路”基本消除,通行瓶颈位明显减少。融杭重点区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21公里(包含高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56公里,全面实现绍兴、杭州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信息、水利、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3.科创产业互促共赢,成为都市圈产创融合承载地。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显著提升,杭州科创资源在绍兴转化进一步增多,绍兴产业的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运营与杭州互动更加紧密,具有杭州技术与资本背景的新企业加速崛起。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3.5%以上,其中融杭重点区域要发挥“领头雁”作用,争取达到3.6%以上,合力建成10个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一批杭州创新人才,掌握一批与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匹配的核心技术,共同建立起“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一体的全链条,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融杭重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6%以上。
4.城乡品质显著提高,成为都市圈品质生活宜居地。满足实际服务人口需求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分布更加均衡,融杭重点区域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跨市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更加便利,公交、就医、文体场所实现“一卡通”。共同富裕成色持续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融杭重点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6以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跨界河湖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城乡互融、城绿相间、疏密有致的优美城市空间逐步显现。省控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保持10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提升至95%以上,力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
展望2035年,绍兴市融杭发展跨入更深层次,逐步走上全域同城化发展之路,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交通往来便捷高效,产业结构协同互补,统一市场加速形成,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为我省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贡献更多绍兴力量。
1.打造杭绍一体轨道网。加快建设多制共营、杭绍甬一体的轨道交通网。推进轨道交通二期建设,扩大主城区融杭线路覆盖率,积极谋划三期建设。推进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绍兴段等项目,积极推动杭诸市域铁路建设,深入谋划萧山机场至诸暨(义乌)城际铁路,打通绍兴北站、上虞南站与萧山机场之间联系的快速通道,实现多条轨道交通线接萧山机场。争取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进杭州站或杭州东站,打造杭绍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轻轨、磁悬浮等多制式轨道交通,积极谋划推动环杭州湾货运铁路建设。加速实现杭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和票价“一票制”,打造“一站式”轨道交通出行服务。
2.构建杭绍同城公路网。积极推进融杭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形成3条东西向高速主通道(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条南北向高速主通道(杭金衢高速、常台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诸永高速诸暨段、柯诸高速+诸暨至义乌高速),推进诸嵊高速、诸建高速、合温高速(桐庐至义乌段)、诸义高速等前期工作,形成便捷联通的融杭高速通道。推动融杭国省道建设,推进G104柯桥钱清至柯岩段改建工程、G329柯桥钱清至萧山界段改建工程,为杭州中环建设打好基础,加快开展绿云路北延、S309鄞州至开化公路等项目建设,开辟更多融杭通道。加密杭绍快速路网络,加快建设通城大道—杭金衢连接线、杭州中环高架桥改建工程、彩虹快速路—钱滨线工程、诸暨至萧山浦阳快速路工程,建成S217萧山至磐安公路(金浦桥至三江口大桥段)快速化改建工程。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杭州—绍兴高速公路双向通行免费政策。
彩虹快速路接钱滨线.构建一体化内河航运网。发挥绍兴水乡优势,推进水运复兴。加快畅通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与钱塘江、京杭运河水系通道,实现水上客货运功能融杭对接,形成一体化内河航运网,重点推进曹娥江“两闸一航道”(上浦船闸、清风船闸和曹娥江航道)建设,推进杭甬运河“四改三”通航能力提升,谋划研究钱塘新区至曹娥江运河通道,提升绍兴地区航道等级和海河联运能力,逐步形成“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枢纽。优化港口布局,推动柯桥港区向前作业区(曹娥江码头项目)、诸暨港区店口作业区、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等项目建设。
4.协同布局信息、能源基础设施。加强与杭州协同建设新一代泛在、安全、高效无线通信网络。共同促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支撑系统IPv6升级改造,超前布局窄带物联网、未来网络等。共同推进量子通信网建设,参与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参与国家北斗卫星导航中心(基地)布局。推动浙江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环网工程等新型电网项目建设,协同开展市政、环卫、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一体化智慧管廊。推进以新昌为分输中心的大容量输气干线建设,加快推进甬绍干线西段(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前期工作,打造省内天然气管网枢纽。
1.共同构筑战略科技力量。扎实构建“重点实验室+共建研究院”高能级科创平台合作体系,聚力推进绍芯实验室、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与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杭州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等平台深度合作,建设浙大—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促进创新基地、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联动发展。优化建设天姥实验室,重点推进浣江实验室建设,深度融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科发展,协同围绕微纳星群与信息技术、智能无人系统、现代导航与感知技术、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先进飞行器、空天共性技术等方向,合作实施重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研究。与杭州共研共建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双锥对撞快点火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2.深化杭绍人才交流合作。在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诸暨G60创新港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支持各区、县(市)在杭州设立人才飞地,加快研究制定同城化的人才政策,推动试验区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新一代光电信息、智能视觉等方面)与杭州实现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支持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双聘制、项目制、候鸟型、兼职制、契约制等柔性引才模式。支持杭电上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争创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加快与杭州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证书、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跨区域同行业认证等互认互准制度,促进两地人才顺畅流动。
3.联动打造科创走廊成果转化生态。推进绍兴科创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联动发展,补齐环杭州湾创新链条,促进杭绍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联建共享创新设施,成为推动浙江大湾区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加强杭绍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构建“研发创新在杭州—孵化加速在绍兴”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等关键领域,成立由两地链主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协同布局中试转化平台,积极在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诸暨G60创新港中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发挥环杭州湾创新联盟、市研究院联盟作用,推广“诸暨岛—杭州港”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杭州综合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平台在绍兴设立分支机构,共建中国绍兴柯桥(纺织)知识产天博权快速维权中心。推动区域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杭绍一体化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建成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
1.推进新型工业化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落实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要求,深化“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协同杭州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现代纺织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光电信息、智能视觉等未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与杭联动加快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迭代升级“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广“N+X”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新场景探索,争取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覆盖率达到80%。
2.协同推进“两业”融合提升现代服务水平。探索与杭州联合争创国家级、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试点。推动上虞“电机产业大脑”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块状特色集群数字化转型,建设柯桥“印染大脑”等特色工业大脑;推动诸暨环保装备等龙头企业由制造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总承包商升级;支持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培育CRO、CMO、CDMO等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嵊州市厨具产业集群“两业”深度融合省级试点建设。积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吸引杭州知名企业来绍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加速推进“文漫影游”产业集聚,推动e游小镇打造长三角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推动鉴水科技城建设,优化黄酒小镇建设。把握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契机,依托杭州亚运会场馆等设施,与杭州携手建设一批青少年体育研学旅游产品,拓展和创造体育观赛、体育培训、运动健康等消费新场景。加快推进赛车、冰雪等运动休闲产业项目。
3.对标推进建筑业更高质量发展。完善政府组织模式,深化合作,推动行业转型。推进“联合体”招投标模式,推动建筑业相关企业与央企、国企强强联合,承建业绩要求高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推动专项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成为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涵盖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等全领域以及投资决策、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阶段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丰富产业发展模式,拉长建筑产业链。推进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建筑装备、技术研发、建筑施工等行业优化整合,逐步打造贯穿建造全过程的新型建筑产业链,谋划建设一批示范性建筑产业园。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深化绿色建材国家级试点,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省级试点,以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公建项目等先行,落实装配化装修。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发挥绍兴钢结构、装修装饰、安装等行业领军企业优势,联合杭州等地专业承包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通过专业分包参与各领域项目建设。
4.协同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2+6+N”现代产业平台体系,奋力挑起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主体,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关键环节,加快联合杭州围绕“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推动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高分子新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嵊州生命健康产业园、新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与杭州钱塘区医药港小镇、杭州生物科技谷、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平台开展交流合作,对接招引国际巨头医药创新资源。以绍兴滨海新区、柯桥经开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紧密对接杭州钱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两地产业“整零协作”。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智慧园项目、嵊州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联合杭州开展纯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研究。
5.协同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全力扶持产业领航强企,以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为目标,与杭州协力培育国家产业链领航企业、省级雄鹰企业、省级及以上“链主”企业。重点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产业链,积极招引杭州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绍兴,鼓励本土企业争创“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龙头企业与杭州龙头企业联合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鼓励“链主”企业推荐认定一批伙伴企业。实施先进制造业“凤凰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一批现代纺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制造业企业上市。建设上虞基金投资项目产业园、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基金项目产业园,推动一批与杭州重点产业链并购重组项目,支持上市企业做大做强。谋划杭绍联合的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借力杭州高校管理学科资源,合力打造一批有情怀有担当且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重点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技术型企业家。
1.平等互通政务服务。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渠道,实行户口迁移“跨市通办”。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入学、便捷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落实外地老年人同等享受本地优待政策。便利衔接异地社会保障,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探索公积金异地互贷,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共推公共交通、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文化体育场所通行等“一卡通”功能,有序实现一卡多用、一卡联通、一卡结算、一卡优惠同享。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推出对杭州都市圈内居民的优惠政策,推进杭州旅游免费景点政策与绍兴互享。探索杭绍私家车一体化协同,研究浙D车辆入杭优惠政策。
2.合作交流书香文化。加强优质基础教育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名师名校长培训,建立杭绍教师定期交流、人才定期互通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积极推行“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主动对接浙江大学或省重点建设高校在绍设立研究院,争取联合建设特色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跨区域设立教学、培训、科研分支机构。实施“高校交换生计划”,推进大学生异地见习、实习机制。推动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互动互通,探索共建“云上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地图。开展研学合作,重点推出鲁迅文化、西施文化、青瓷文化、“枫桥经验”传承基地等研学线路,吸引杭州参与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深化开展“文化走亲”活动,一体化布局毗邻区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便利共享健康服务。深化拓展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妇产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省级医院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同城共享。推进省级医院在绍院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疑难杂症就医需求,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区域辐射能力。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制度,促进异地养老。共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加强少年儿童、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4.协作共办赛事会展。策划“后亚运”文体活动,延续与杭州亚运会的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跨市县交流运动会、特定行业交流运动会等,提高大型场馆设施和体育综合体使用效率。聚焦游泳、围棋等传统强项,与杭州共同培养体育特长生。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创建体育现代化强市。依托绍兴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联合推动各类品牌展会,探索“一展多地”等合作办展方式,加强会展场馆、网站、宣传广告等资源共享,做深做大中国绍兴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世界布商大会等会展品牌。扩大绍兴老字号、“上虞尚品”等特色产品影响力,推动特色产品入驻杭州大型商超,吸引杭州大型商超入驻绍兴开设分店。
1.携手筑牢“稽山鉴水”生态屏障。积极衔接杭州、嘉兴等市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曹娥江流域、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杭州湾蓝色海洋生态保护带等蓝绿生态廊道,全面形成生态保护“一条红线”管控。统筹开展区域性生态调水,加强钦寸水库、汤浦水库水土保持协同保护。参与建立协调统一的调度机制,协同完善萧绍平原运河流域防洪排涝,加快实施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西小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共同治理曹娥江和浦阳江。
2.联防共治“水气土废”生态环境。联动实施杭绍平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升级版建设。推进跨市域河道联合巡河,共同治理杭甬运河、浦阳江等区域性流域之间上下游生态环境,推动与萧山共建西小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诸暨—萧山浦阳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管理,强化与周边市县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园区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深化污染土地治理和修复。开展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废弃物处置设施,探索跨区域固体废物处置生态补偿机制,共享工业固废处置能力。推进“陆海协同共治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打造“无废城市”数字化信息平台,深化与杭州生态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
3.协同发展“高效低碳”生态经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亩产倍增行动计划,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进美丽园区创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绿色制造标杆园区、企业和产品。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将林木资源纳入“森林生态银行”统一经营。协同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共育山地运动、健康养生、通用航空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大力推广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低碳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系统化建设全域海绵城市。
1.打造沿河、沿海、沿古道文旅研学廊道。围绕浙东运河,开展萧绍水乡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廊道建设,策划“诗画水乡”研学线路建设,整治提升沿岸景观环境,布局沿线文旅码头、历史文化展示场馆,配套文旅船只,共建运河游船度假体验游。围绕钱塘江口南岸浙东海塘,开展以治水文化、围涂奋进精神为主题的文旅廊道建设,策划文化研学游线路,深化生态海岸带建设,布局沿海一线地区风景公路、骑行线,串联海塘文化公园、广场、纪念馆,曹娥江水利风景区等资源点,配套相关文旅设施,提升沿海城镇景观。围绕萧绍古道,开展越文化主题文旅廊道建设,策划系列马拉松、毅行文化旅游活动,串联曹山寺、印山越国王陵等越文化古迹,丰富“阳明心学”“东山再起”等文化内涵,探寻越王峥,提高古道区域发展活力,显现越地山水神奇与越文化神韵,扩大“山上行,如在镜中游”知名度。
2.探索杭绍两地全域旅游联动发展。推动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联合普查与综合评价,围绕大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山地古道等跨杭绍两地线性文旅资源,串联绍兴文创走廊和之江文化产业带等平台,建设杭绍联动文旅游线体系。推进绍兴“五路十二景”建设,推进阳明故里、黄酒小镇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旅数字化改革与杭接轨,完成智慧文旅2.0项目,加快建设“智慧文化云绍兴分站”“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数字+越剧”浙里好玩品牌馆等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争创“一地先行、全省共享”应用项目。
3.推动古都名城文旅互动。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加快与杭州古城文商旅交流互鉴。挖掘古越、吴越、运河、宋韵、名人、书法、诗路、戏曲、阳明心学、黄酒、越医等越文化主题,构建“运河人家”风情体验区,建设沿古运河特色餐饮消费一条街。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进上虞丰惠镇试点建设,与杭州共同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强宋六陵等考古遗址保护开发。举办以申遗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城交流活动、南宋绍兴古城图发布仪式,争取国家文物局推荐绍兴古城申遗,积极与杭州、嘉兴联合开展钱塘江古海塘(钱江潮)申遗。推进博物馆、非遗馆和艺术中心等场馆建设,举办与杭州宋韵文化等场馆的联合展出、联合宣传等活动,共推名城复兴。探索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相关实验室合作,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1.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联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系列品牌建设推进“枫桥式”治理共同体建设,共同打造“枫桥式”镇街、村社、基层单位、群团和社会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数据互通共享,探索建设促进矛盾纠纷前端治理和矛盾纠纷联动联调机制,实现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探索推广柯桥与萧山“清和沥”党建联动经验,构建跨市域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服务”机制,加快形成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领域互学互鉴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2.构建同城化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协同杭州构建空天地一体城市风险感知网络,打造一体化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城市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灾廊道管控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协同布局,建立健全应急队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应急预案对接,强化区域间突发事件信息共享,加强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快融入杭州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
3.共同打造平安都市区。加快构建两地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事故查处、行政执法等协同合作机制,全方位加大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力度,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加强两地社会治安联防联动,强化社会治安联勤指挥系统,探索建立两地毗邻区域相关警种联勤联动、常态机动处突等警务一体化机制,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共建杭绍智慧安防体系。
1.推进开放平台联合提升。依托绍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强化与自贸区杭州片区在数字贸易领域联动创新,深化在跨境电商、服务业扩大开放等领域合作,加快发展出口加工产业,集聚跨境电商企业集群,推动与自贸区杭州片区联合打造数字自贸区。把握RCEP自贸协定签署机遇,进一步推动区域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投资政策透明化,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政策复制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绍兴片区为纽带连接空港、海港,争取萧山国际机场口岸功能延伸到绍兴(综合保税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开放枢纽。
2.深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对标杭州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系列专项行动。加快优化法治体系,探索涉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推动涉企司法裁量的标准化和透明化,优化涉企法律服务供给。持续畅通市场准入和退出渠道,探索推行杭州企业向绍兴迁移“一件事”全流程线上办理。在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等领域,推进“一证多址”改革,便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深入推进市场经营主体除名及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试点,有序清理长期未经营的“僵尸”企业。推动政务服务由高效便捷向增值增效迭代,发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牵头作用,推动“民营经济33条”政策全量纳入中心增值服务事项清单。打造“越系列”品牌,迭代升级“越快兑”“执行一件事”“破产一件事”等绍兴特色应用,推动改革成果向实践延伸、向全域推广。
3.强化招商引资协同一体。推动建立与杭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标准。组建专业协同招商小组,建立联合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和项目清单,定期举办招商推介会,开展面向全球的联合招商。积极推动招商模式转变,试行杭绍重点产业“链长”招商,由两地引领型平台(企业)梳理产业链短板,协调各环节确定招商重点,推动产业链延链扩链补链。充分挖掘杭绍比较优势,推动绍兴土地、生态、文化等优势和杭州人才、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势相互叠加,形成对优质项目吸引力的“乘数效应”。
综合考量杭绍两地比较优势、发展需求与地理位置,在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发展框架下,提出深化打造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诸暨G60创新港两大杭绍毗邻板块,谋划共建以生态和文旅为核心功能的诸暨—富阳诗画共富带,推动杭绍重点产业平台联动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实现杭绍在“生产、生活、生态”领域的全方位空间融合。
(一)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以萧东—柯西板块融杭为突破口,加快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与杭州萧山区、钱塘区融合发展,打造一流临空制造区和杭绍同城合作创新区。依托邻近萧山国际机场优势,从光电信息产业共建、航空物流运输能级提升、跨境电商服务升级切入,提升机场周边临空经济整体能级,建设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临空智创城、杭绍光电谷”。
1.借力打造绍兴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杭州滨江、富阳等地在光电研发领域的资源优势,支持示范区绍兴片区内光电信息企业与杭州光机所、浙江大学、浙工大创新研究院、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等名校大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名校大院牵头解题”的科研攻关模式,鼓励企业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建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研发成果在片区内率先转化落地,构建形成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2.承接重要航空运输物流服务。依托“五横五纵一航道”货运通道,进一步完善示范区绍兴片区外畅内联的货运通道网络。积极对接萧山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工厂、企业和其他物流运输节点,加快本地物流资源整合集聚,完善片区内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多层次网点布局,加强物流园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升级服务为核心提升当地航空快递货邮的承接能级和规模,打造支撑萧山国际机场航空运输物流的核心节点。
3.推动跨境电商服务纵深拓展。依托示范区绍兴片区邻近萧山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发挥绍兴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优势,积极对接萧山国际机场跨境电商服务需求,挖掘拓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跨境电商服务支撑方向。支持企业深入对接跨境电商国际交易结算规则,提升跨境电商支付结算、税务等服务能力,推动提升示范区绍兴片区吸引力和承载跨境电商资源水平。大力培育跨境电商企业,引导开展跨境直播活动,加快建设企业梯队健全、研发和服务机构体系完善的跨境电商产业园。
(二)诸暨G60创新港。发挥诸暨G60创新港临杭区位优势,重点在航空航天、智能视觉领域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借助欧美同学会平台,与海外归杭人才开展合作,提升平台整体能级。
1.借力大飞机制造,培育诸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充分挖掘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大飞机产业链的零部件与服务需求,发挥诸暨G60创新港特色优势,在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航空航天精密制造、无人机、卫星遥感与新材料细分领域为其提供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支撑。以浣江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浙江大学等名校大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诸暨G60创新港转化落地。
2.借力“中国视谷”,打造诸暨智能视觉产业高地。借助滨江、萧山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一方面用好以智能视觉产业为主的紫金港诸暨岛,加速智能视觉上游研发进程,另一方面探索承接杭州智能视觉产业链下游环节,鼓励在杭相关企业在诸暨建立生产基地,支持诸暨相关制造企业为杭州智能视觉链主和龙头企业配套服务,强化“研发设计在杭州、转化落地在诸暨”的区域智能视觉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诸暨智能视觉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推动诸暨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智能视觉产业发展高地。
3.借力欧美同学会,深化重大产业项目联合招商。依托诸暨市欧美同学会平台,充分挖掘诸暨G60创新港内航空航天、智能视觉企业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需求,以萧山区ITC归谷国际中心、滨江区中瑞联合精密制造研发中心、余杭区浙江海创园、钱塘区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等在杭海外人才双创平台为对接对象,协同共建政府联合招商的多方利益分享机制,发挥海外人才人脉资源效应,开展针对性联合招商,推动诸暨G60创新港相关产业链式延伸。
1.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联动。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核心,引领整合杭州、宁波资源力量,推动与杭州高新区、钱塘芯谷、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开展产业链、创新链合作,争取杭州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绍兴滨海新区布局芯片封测生产基地。推动上虞区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配套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集聚区。推动杭绍甬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大脑,加速区域集成电路集群信息共享。
2.推动纺织化纤产业强强联合。从共建区域纺织化纤产业生态圈出发,推动柯桥经开区与杭州萧山区、上城区、拱墅区、钱塘区、滨江区等地,在化纤、纺织、印染、制衣、品牌、营销、电商等领域开展强强合作,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差别化、多功能等方向转型提升,共同提升区域纺织化纤产业竞争力。推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化工新材料优势领域与杭州纺织、化纤、服装产业平台与研发载体开展合作,推动化工新材料创新应用。
3.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依托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滨海新区在细胞治疗、创新医药、智能康复、营养健康领域,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领域,与钱塘新区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医学、数字医疗领域,以及良渚实验室、数字健康小镇等研发平台载体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加速绍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依托滨江诸暨岛,稳妥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孵化落地,助推绍兴生物医药产业提能升级。
4.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世界级影响力提升。围绕钱塘新区前进智造园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需求,推动绍兴滨海新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柯桥经开区、嵊州经开区、新昌高新园区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主动为前进智造园提供产业链配套支撑,促进“整零协作”。发挥绍兴在用地、能源等资源相对杭州的低成本优势以及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杭州车企外迁与生产基地布局,推动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集聚与错位发展。
(四)诸暨—富阳诗画共富带。依托诸暨、富阳两地生态毗邻共生基础,推动诸暨西部与富阳南部在生态共保、文旅共建方面开展合作,共建诸富诗画共富带。
1.打造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沿山运动带。依托G235、S43、S19等沿山道路,串联三台塔、红枫林、龙门古镇、森林公园等景点,打造“自驾+骑行+徒步”沿山生态运动带,配套设立沿途休闲主题驿站,共同谋划举办公路自行车赛、山地马拉松赛等高层级运动赛事,提升运动带知名度与影响力,助力绍兴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2.打造生态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壶源江及其支流水系,共谋共建由沸腾坝、马剑溪、上臧小九寨等节点组成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由金萧之路红色游步道、秦皇古道、宋韵研学基地等节点组成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打造诸富文旅特色品牌与数字平台,探索建立特色错位、景点互荐、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一)杭绍同城快速廊道建设工程。围绕已有杭州湾环线高速、杭金衢高速柯桥联络线、彩虹快速路、杭州空港高架路等高快速路,以及在建杭州环线高速公路(杭州二绕),推进相关连接线建设与高架快速化改造。聚焦杭绍深度同城化,谋划绍兴主城区直通杭州钱江世纪城、杭州东站、滨江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杭州主要核心区域的高架快速通道网络,实现与杭州快速交通的同城化连接。提升联杭高快速路智慧化水平,有机引导路段交通流量。多方向打破杭绍快速化通行壁垒,实现绍兴快速路网与杭州主城区快速路无缝衔接。
(二)环杭州湾集成电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创工程。以绍兴为主体,联动环杭州湾区域各市,共同争取创建集成电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集成电路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致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城市。以相关头部企业为牵引,强化承接杭州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封装测试能力。依托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标准建设“绍芯谷”,协同建设国家重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深化杭州(设计)—绍兴(制造封测)—宁波(存储应用)产业链协同发展态势,积极对接杭州滨江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化基地和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多点联动杭州钱塘芯谷、杭州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加快构建特色工艺芯片制造产线,支持采取CMOS、MOSFET等工艺技术,发展IGBT、智能传感器、MEMS、FinFET、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器件等产品。支持氮化镓、碳化硅、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铝等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建设。推动共建浙江大学—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高质量开展半导体材料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工作,助力打造半导体材料装备制造基地。与杭州探索建立集成电路协同攻关机制,加大杭绍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在集成电路方面的科技合作,推动两地芯片、软件和终端企业多方联动,探索打造“芯机联动”对接平台,支撑重大应用场景开发。
(三)杭绍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程。以杭绍临空人才合作创新区、诸暨G60创新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重点,联动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在新一代光电信息、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等领域率先实现杭绍人才互评互认,落实杭州人才引进流动直通车机制。联合杭州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评价互认、人才信息共通、人才培训资源共享,实现人才资源有序流动。推进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绍兴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杭州湾(上虞)绿色化工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开展杭绍区域紧缺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与杭州滨江区、余杭区探索共推“人才+基金”模式助推产才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聚焦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方向,依托人才创业引导基金构建全周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优质医疗资源下引工程。深化与省级医院全面、紧密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同城共享。加快省级医院在绍院区建设。有序推进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柯桥院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筑巢引凤,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支持省级医院在绍院区运行发展。聚焦人民群众看病“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现状薄弱环节,按需合理规划省级医院在绍院区学科发展方向,鼓励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加医疗辐射。加强与省级医院紧密协作。继续深化浙大一院对嵊州市人民医院的全面托管,从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对嵊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帮扶,补齐医疗短板,培养“本土专家”,整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五)全域“无废城市”品牌建设工程。深化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杭绍联动、协同共治,为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输送绍兴模式、绍兴经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工程。面向生产领域重点行业,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复制推广、迭代更新固废管家、统一收运、“点对点”利用等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模式。共享杭绍两地生活垃圾分类先进经验,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和焚烧、易腐垃圾处置设施全覆盖。加强数字化领域协同工程。依托“浙里无废”(绍兴市“无废大脑”)信息化平台,加强数字化改革经验交流,共同谋划数字化改革场景,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无废细胞”共建工程。强化两地“全域无废”理念交流,实现工厂、工地、医院、学校等传统“无废细胞”扩面提升,探索集团、园区、街区等新型复合型“无废细胞”培育推广。推动两地“无废细胞”互动共享、协同发展,加快实现“无废社会”。
(六)杭绍文旅廊道营造工程。围绕杭绍历史文化名片,充分挖掘既有交通线文化底蕴,整合沿线历史文化与风景旅游资源,充分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联动发展,合力打造三大文旅廊道。“运河水乡路”文旅廊道。挖掘浙东运河(萧绍段)历史,深化运河两岸景观环境整治提升,两地联合布局游船码头,以游船度假形式,谋划开设萧山—越城跨城夜游线,打造夜晚游船住宿体验游。依托与杭州便捷的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等,将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等串珠成链,打造“跟着课本游绍兴”的研学旅游。“古道越文化路”文旅廊道。挖掘绍兴府历史,围绕萧绍古道,整合沿线越文化资源,谋划开展古道活力再现系列活动,策划马拉松赛事、毅行活动等,提高古道活力与知名度,打造越文化之路文化旅游。“沿海围涂奋进路”文旅廊道。在柯桥、上虞沿湾的历史围涂区域与杭州钱塘、萧山合力,布局杭州湾南岸风景公路、海塘、慢行道等串联起围垦文化公园、广场、沿海景点(曹娥江船闸水利风景名胜区)、特色城镇等。配套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研学与观光体验等文旅活动,创新传承奋斗精神,杭绍合力打造一条不屈不挠“围垦”奋斗精神为主题的文化廊道。
(七)“清和沥”党建联建推广工程。积极复制推广柯桥钱清街道与萧山瓜沥镇“清和沥”党建联建模式。率先探索构建跨市域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服务”机制,鼓励建立围绕杭绍各村社党群服务中心的流动党员之家。通过“建立一个共管机制、共享一方服务阵地、开展一系列关怀帮扶、组建一支志愿队伍、提供一批优质岗位、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选树一批先进典型”等方式,打造“党建+服务”,推动杭绍两地基层组织共建和干部人才共育,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带动实现两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更好焕发区域一体化党建为群众服务的生命力。
(八)杭绍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积极与杭州探索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优化市场准入、标准互认与共建、深化要素自由流动,助力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杭绍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托杭州都市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细化杭绍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统一部署开展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隐形壁垒排查清理和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保障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准入。构筑统一标准体系。对标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强化与杭州协同,探索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合作领域研究先进适用标准,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标准组织,推动合作制定一批国家标准。深化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与杭州在要素利用上的有机衔接,探索通过资金补助、指标互换、项目共建、参股等方式,推动土地、能耗等指标在两地自由流动。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关的国家试点示范工作。
(九)杭绍特色产业社区建设工程。对标杭州滨江物联网产业社区等成熟案例。聚焦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纺织产业,谋划布局三大产业社区,完善居住设施,配套专业化生活休闲服务、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商务服务设施,设置产业社区治理委员会,构建创新高浓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城人相融合的“幸福共同体”。“中芯”产业社区。围绕相关龙头企业,紧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杭电绍兴校区)建设契机,聚焦打造电子科技主题的产业社区。“浙药”产业社区。围绕相关龙头企业,充分联动细胞治疗谷、创新医药谷、智能康复谷、营养健康谷“四个特色产业谷”和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绍兴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打造以生物医药为主题的产业社区。“绍纺”产业社区。围绕蓝印时尚小镇,联合相关龙头企业,打造以时尚为主题的产业社区。
(十)杭绍同城交流培训工程。以开发区(园区)、创新平台、产业飞地等为载体,增进杭绍干部、企业家等交流培训,提升绍兴干部和企业家的视野和能力。增进杭绍干部交流。支持镜湖新区与余杭区之江实验室、紫金众创小镇等创新平台合作,开展干部人才互派挂职交流、数字人才柔性合作,共建人才激励体制机制,着力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实现人才在绍兴高质量创新创业、开花结果。增进杭绍企业家交流培训。重点围绕天博纺织印染、集成电路、大唐袜艺、山下湖珍珠、崧厦伞业等特色板块,依托杭州滨江区“诸暨岛”、新昌在杭州滨江区等“创新飞地”载体,通过企业家协会、商会等开展企业家交流培训,学习借鉴杭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
(一)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统筹有力、系统完备、紧密顺畅、运行有效的融杭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合力。将融入杭州都市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在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总体框架下,开展杭绍两市各领域密切沟通和分工合作,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任务按期完成。依托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协调会议。积极推进与杭州共同商议确定都市圈年度总体目标及重大合作事项。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杭绍联合规划机制,科学配置两市空间资源,高效协调融杭发展规划建设事宜。制定融杭发展年度工作计划,将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时间节点、进度要求和责任单位,加强督办检查,确保规划落地。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制定本区域、本领域的融杭发展年度计划,层层抓好落实。积极引入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将需对方支持的项目(事项)打包一并协调推进,更大程度取得共识,解决问题。构建务实管用灵活的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加强土地保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
(三)创新多方合作机制。市级部门主动对接杭州相关部门,鼓励具体职能部门签订专项合作协议,鼓励各区、县(市)建立重点对接杭州县(市、区)机制,谋划多领域长期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建设。鼓励市国有企业组建杭绍合资公司,探索成立融杭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相关资源投向融杭发展项目,推动共建项目和区域开发。支持民营企业在产业共建等领域加强合作,分享融杭发展红利。鼓励商会、重点行业协会、智库等参与同城化决策咨询,“牵线搭桥”赋能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