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原标题:城乡规划究竟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是个体意志还是集体意志?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
关于规划学科的艺术与科学的分野与区别,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建筑学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最常见的话语和结论通常有些陈词滥调: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同样地话语我们也可以套用:规划既包含了艺术,也囊括了技术,涉及了空间技术与艺术。
规划设计涉及艺术了吗?课程设计中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美学内容,但似乎一直在大炮打苍蝇,做着隔靴搔痒的小区模块化的景观设计。规划管理成为科学了吗?作为一项前瞻性、预测性的学科,似乎规划师人手一个占卜未来的水晶球,似乎一直依靠着过往的工程技术经验,在做着亡羊补牢和刻舟求剑式的事后诸葛亮。
磨坊楼居士的回答挺有深意,揭示了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乃至城市实际情况之间的鸿沟与错位。本文顺着其规划学科、规划实践和规划师角色的思路和演变过程,顺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梳理、拆解和阐述。
从现代规划学科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属性,其最初的专业设置的方式难以脱离建筑学培养模式的惯性,形成了以建筑设计和规划空间设计为主要课程的学习路径。按照现阶段的中国各高校规划专业培养模式,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毕业需要学习美术、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工程学、城市物理学、规划设计课程、规划法规等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使得规划知识体系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特征。如此杂糅和缺乏关联性的课程设置看上去毫无章法逻辑,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似乎同样显得规划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像美术、艺术史、园林景观、手绘快题表现等艺术类课程,天博设计类课程,更是占据了一二年级学科培养的大部分时间。规划设计中的住宅小区设计,更像是是空间管控下的削足适履,把一栋栋建筑按照日照、道路、景观、功能分布等设计技术规范装入到空间容器里,而非天马行空、面向视觉感受的空间艺术设计。因而,很多人在学习规划专业时,都会产生规划究竟是不是一门专业或者是不是一门科学的困惑。似乎来看,规划设计中艺术设计的成分更多,然而这仅仅只是指向规划与建筑学相融合的部分——城市设计,并非规划学科的全貌,也并非规划实践的本质。
2011年,随着规划学科由建筑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转变为“城乡规划学”这门一级学科,如此的困惑的答案似乎逐渐明晰(属于工学,专业代码0833)。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逐渐完善后,艺术类课程的占比和要求也会逐步降低,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的专业性课程体系比例逐步增多。
当前的规划学科可以细分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六个二级学科。
这种学科改革和培养方式的变化,对于学校原有师资体系的配置和完善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长时间的培养模式的改进并引进新的专业教师,这些转变都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尤其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上,这种专业课程的混沌性和混杂性更是更加明显。这些课程对于理解城市及其运转组成系统有一定帮助,但就规划本身的专业性来说,似乎课程内容与规划专业业务之间的关联,仍旧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
至于如何界定城乡规划学的核心知识,近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所谓“学科空心化”正是对于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担忧。但对于究竟哪些知识属于城乡规划学的核心知识,其实并没有一个共识的严格界定。
▲ 图1 《城乡规划学名词》呈现的知识体系示例资料来源: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与规划知识体系 (石楠,2021)
从学科设置来看,除了“城乡规划与设计”中包含了“设计”二字与艺术沾边外(如城市设计方向),其他大多数的并非需要有艺术思维和创作能力。规划知识体系中的规划工程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似乎就理所当然成为科学的一部分,且一直以来被视作规划专业的护城河——包括道路交通、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各类的技术规范。然而,这些城建技术成熟的同时,仍旧难以解决很多社会、经济乃至交通问题。
研究生的方向更明确,似乎能看出艺术与科学泾渭分明的界限,其余方向的核心关联和跨学科如下:区域发展与规划-地理学、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社会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人文地理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学与市政学、城乡规划管理-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可以看到,当前的规划体系与学科设置逐步地脱离了以建筑为主的培养方式,吸取更多学科的精髓,扩展了学科内涵与领域,形成今天有点四不像的一门学科体系。
我们往往会说,建筑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而对于规划学科,教授们通常认为其实质上是空间化和图纸化了的公共政策,艺术表现只是一种空间设计和呈现的手段之一,并非规划的单一目的。
规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更多强调功能性和规范性,评判出发点多是从符不符合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来评价的(当然也有社会、公平、经济以及落地等要求,图纸美观易懂是锦上添花,但不决定方案的优劣),属于集体主义的智慧结晶;
建筑设计的主要通过概念推演思考建筑功能与形体的组合,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强调了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个特性,从这个排序也不难看出建筑需要先满足功能合理性以及结构稳定性,同时追求视觉美观性和艺术感,比较强调个人体验,属于视觉逻辑和体验逻辑评判。
因此,我们会谈到某个人是一名著名建筑师或者建筑大师(如黑川纪章、柯布西耶、库哈斯等),但我们很少称某人是规划大师,而是以著名规划专业人士、规划专家、规划院士来强调其技术和专业的权威性。
另外,建筑大师能够实现极具自我表达意识和风格的作品,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设计品味,更是融合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空间创造力,而规划布局尤其是总规讲究决策理性、公共利益、合规合法、城乡协同以及发展战略,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发考虑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发展愿景,并在中观层面不同利益格局下进行博弈与平衡,最终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筑景观来落实细节。
规划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某种博弈后产生的公共政策在空间上的生成与表征,更像是一种基于空间的制度设计。因此,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不完全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设计,更多类似于通过规范来生成平面和建筑体块与景观布局的规则和框架,属于空间游戏规划的制定。
从这点来看,规划规范实则是决定整体平面生形的终极密码,而非艺术上的美学原则,规划平面图(譬如城市设计)也只是最终施工建造的一种参考性规则。最终决定整体空间艺术感受的,还需要景观与建筑在细节上赋予整体空间更多的设计灵感与艺术搭配。
因此,从上述的规划学科培养内容来看,目前的培养正在逐渐摆脱和脱离以建筑设计美学为主的培养路径,逐步构建起自己核心的面向空间技术与制度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话语,更像是一种依托于工程技术下的空间发展决策科学。
城乡规划学从诞生之初就奠定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宗旨,无论是知识构成,还是方法体系,有着十分强烈的应用科学特征,或者按照一些专家的看法,属于“技术”的范畴,学科发展的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对于城市问题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城市问题的技术路线。因而,影响城乡规划学发展的不仅在于自身知识体系的延展与完善,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取决于从工程技术和公共管理等维度能够提供的技术可能性。所以,展望城乡规划学发展的未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其复杂性显而易见。
从规划教育与规划实践需求的关系和演变进程来看,呈现出逐步以传统画图的设计艺术转向以规划科学决策为主的过程,即从手绘表现、视觉效果呈现转为现状调研、问题研判、综合多维度的分析、规划解决方案与最终决策的过程。
这个业务需求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与城镇化阶段以及当前阶段的社会经济需求有着密切关系的。
某种程度上来看,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也正是规划实施与空间生产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和演化路径。
八九十年代的规划城市规模较小且城镇化的进程处于起步阶段,用地增量不大,业务量不多。
在那时,电脑绘图并没有像今天CAD、PS、GIS等绘图软件如此普及,规划图纸、建筑效果图大多为徒手绘制,使得审批和制图较为简单,规划师具备基本的建筑美学素养即可,即渲染效果图好看一些,图纸表达清晰美观一些即可。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土地和房地产逐步放开和市场化以后,政府导向下的规划设计并没有太多市场可言,而资本力量成为用地扩展的决定性力量。
伴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步上升,房地产设计市场需求的也渐趋旺盛,地方的规划设计院也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
井喷的市场需求(规划设计画图员)决定了高校专业培养模式的设计倾向,电脑绘图逐步取代了手绘,进而催生建筑学二级学科背景下的规划设计主要以服务开发商效果图为主要业务。
大量的土地和楼盘以及公共建筑的建设亟待开发设计与建设,因而规划图纸成了第一生产力和规划局审批的敲门砖,做城市设计和居住区设计成为规划师的主业。
这种市场人力需求促使规划教育过程中也更偏向于针对住宅小区类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符合工程规范)、效果图制作(符合艺术审美,整体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建模渲染(表达更加空间直观感受),可以说这个阶段的设计岗位的规划师是需要偏重于艺术属性更多一些。
由此可见,在市场需求的倒逼作用下,多数学生毕业是选择进入到设计院工作做乙方服务的,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需求、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使得规划设计师成为香饽饽。
与房地产建设开发相伴而来的需求,是政府部门对于新增的用地布局和规划管控,特别是2007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各地以政府为主导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更新、概念规划成为规划设计院的主导业务。
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规划的业务与项目开始逐步增加,成为规划业务的新增长点。业务的增加由逐渐反馈到教学层面,培养体系中针对乡村规划原理的书籍和课程也逐步增多。
综上所述,规划师技能中心也逐步从规划设计图纸,转向帮助政府进行城市空间治理方案即为城市发展开出空间药方为手段。在地产逐渐式微的存量阶段,以房地产效果图为导向的空间美学设计,有可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沿着城市发展的需求演变特征来简单总结,规划整体业务存在着如下几个时代的演替过程:
封建帝王时代——风水和权力美学导向的都城规画,突出“天地君亲师”下的天人合一,“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民国启蒙时代——西学东渐下的公共空间设计与工程美学导向的市政规划与都市计划,市政建设、乡村建设与公共卫生和国民公共意识启蒙,西方市镇学科的引入与模仿。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与苏联规划模式影响下的建设计划,住房保障,经济建设,城乡二元,大屋顶。
增量规划时代——房地产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导向下的住区设计、公共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土地财政带来了规划设计的黄金时代。
存量规划时代——旧城更新与社会学导向下的社区改造更新规划为主,规划师成为设计方案的利益协调人。天博
智慧城市时代——数据导向的城市运营,城市分析师,数据治理师(官方智库角色) 下的空间治理。
从某种程度上讲,城乡规划学本质上不是一门可以验证的学问,而是一种社会实验,无法完全通过实验室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和再现,任何静态的规划都只是白驹过隙的瞬间影像,而不是城市这个故事片的整体。这种特征也在客观上对于学科未来发展的展望增加了一定难度。
从规划师当前的个人角色扮演来看,简单来从分类说,设计类的规划岗位追求艺术或者美学思考的层面更多,非设计类的岗位对于规划决策和规划管理科学性要求更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规划师的角色分工划分为四类及其知识应用场景:设计类(设计院)、管理类(政府)、商品类(房地产)和教育研究类(高校)。
可参考阅读之前的文章:规划师的四种代理角色及其立场——ToG、ToB、ToC、ToA(点击跳转阅读)
对于设计院的规划师来说,他们是规划蓝图的绘制者、规划规范的约束者,提供技术服务,注重设计表现,方案设计与承上启下的沟通是其社会通行证。空间生产过程中,中标项目是第一生产力,甲方爸爸的资本力、审美偏好与公共利益偏好以及专家评审,最终决定了最终生产图纸的理念、艺术性与实施的科学性。在更加追求艺术美感与空间创意的同时,也要兼顾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做好的即是服务甲方爸爸(即权力和资本及话语权人)的角色。
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规划师来说,他们是规划实施的监管者、规划权力的行使者,提供监督服务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行政权力是其社会通行证。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治理绩效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更加关注政策发展、管理流程、空间政绩绩效、公共利益、合法合规,更加追求规划决策的效率与规划利益的平衡。然而,在资金财政上又不得不依赖于卖地给开发商获取土地财政,进而获取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的启动资金。因此,在兼顾公共利益的同时,其角色也要同时照顾到开发商的需求,决定他们需要在相互博弈下谋求各自的最优解,同时规划决策以及利益平衡将成为规划理念贯彻与实施的关键。
对于规划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说,他们是规划思想的布道者、规划技能的传授者,提供知识服务,专业话语权是其社会通行证。知识生产过程中,论文是第一生产力,探索城市发展规律、是其第一要务,同时论文发表需要符合科学要求和科学方法,因而规划科学属性对其来说是其第一生产力。项目评审过程中,政府邀请到规划专业专家、学者与教授来展开项目评审,促使教育者通过知识职称晋升来赢得自己的专业话语资本,在方案评审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同时也可获得额外的项目设计来补贴自己微薄的教学费用。因而,专业话语权背后的项目评审权,决定了其向公权力背书的特征。
对于开发商背景下的规划师及其资本来说,他们是城市蓝图的实施者、规划理念的落地者,提供资本与建设服务,雄厚资本是其社会通行证。空间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和房产交易是其第一生产力,因而需要通过方案撬动地上空间更多的利润和规避麻烦,受制于政府管理监督,同时也要向设计院提出接二连三的改方案需求,以使得整个项目的利益最大化,而同时受到政府监管的制约。因而,掌握资本的开发商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空间美学的实施度和品味,地产规划师则是承载了土地金融化后的空间设计,决定了其向资本背书的特征。
换句话说,对规划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生态位的人来说,规划知识所扮演的角色分工也是不同的,并最终决定了规划图纸的艺术属性以及规划过程的科学属性。
城市发展的阶段、规划设计师的理念的前瞻性、政府实施规划方案的决心和魄力、专家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开发商在土地开发中资本的雄厚与自觉性决定了规划实践的最终成就。
规划是否能成为艺术抑或科学,取决于规划知识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规划师在规划实践与政治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规划业务的社会经济需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驱动闭环。回顾历史进程和规划角色的演化来看,规划的艺术与科学特征,就像是前后相连莫比乌斯环或者硬币的正反面,交织着教育模式、政治权力、经济资本、规划技术、市场需求。
相比于探讨规划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更应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演进、运作过程、教育的作用,如此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规划学科混沌性背后隐匿着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底层逻辑。
综合来看,规划更像是围绕多元需求下的空间生产技术与战略咨询服务提供商,这里不仅包括空间设计的艺术,更包含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科学。从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于面向设计的匠人型规划师(人居艺术与空间技术)的需求会逐渐降低,对于面向智人型规划师(城市战略、利益博弈与空间治理)的需求会越发稀缺。
知乎上有个问题比较意思的课程作业——城乡规划始于什么,陷于什么,终于什么?(老师上节课留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求求各位大神帮帮我吧!)最后借用这个句式,作一个总结的概括——规划源于社会人居理想,限于工程技术和资本美学,终于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