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天博天博深圳是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行者”:从2000年深圳首部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印发,到2023年新版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完成,伴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利用,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引领的探索过程,创造了集约高效用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城市典范,特别是在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地下空间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合理引导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塑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深圳的地下空间智慧化探索正加速向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漫行深圳,美丽的莲花山,浪漫的东、西涌,迷人的深圳湾,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山海连城的绿美生态环境,为经济特区增添了几许旖旎风光。
深圳又称鹏城。这座日益繁华的海滨都市被人们比作展翅高飞的大鹏鸟,象征着经济的腾飞与理念的创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向上彰显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崛起。与此同时,一个个地下交通枢纽、地下商业新城的竣工,也展示了大鹏“俯飞”,向下探索、盘活地下空间资源、打造立体城市的宏远目标。
“伴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利用,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引领的探索过程,创造了集约高效用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城市典范,特别是在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地下空间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省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日,由深圳局历时4年精心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进入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阶段。该项规划详细提出了深圳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目标、规模、重点区域、分层分区和协调连通的管控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空间功能,合理引导全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地上空间,绿美擘画;地下空间,分层拓展。深圳在规划引领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征程上,全力以赴,加速前行。
2000年,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深圳编制完成了首部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规划》;2006年,深圳致力编制新一轮《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规划(2006—2020)》,确定福田中心区、华强北商业区、罗湖商业中心区等8个地区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2008年,深圳颁布实施《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明确把地下空间分为单建式地下空间和结建式地下空间。并推出地下空间分层利用方案,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为保障地下空间品质,深圳将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建设规模、使用功能、连通功能等要求纳入空间出让条件。通过探索三维地籍管理和分层登记管理,全面保障地下空间相关合法权益。
2021年8月,《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地下空间优先用于建设交通、市政工程、防空防灾、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用地管理上,该办法明确规定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深度和范围要按照满足必要的建筑功能和结构需求确定。
摸清深圳地下空间的底数,才能保证后续开发建设的顺利推进。“自2014年以来,在开展全市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基础上,深圳编制了全市地质图、区域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基础图件。通过开展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有效防范风险隐患,努力把地下空间开发好、利用好。”深圳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3年年底,由深圳局历时4年精心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进入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阶段。“与之前的规划相比,此次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加注重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利用、更加突出地下空间的安全利用和防灾减灾、更加强调地下空间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强化规划衔接与传导。”深圳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地下空间规划》充分衔接落实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中心体系,以及空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等要求,在安全利用和防灾减灾方面,划定了地下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管控分区,对不同管控分区采取差异化管控与引导措施;针对地下空间利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地质风险、火灾风险、水灾风险等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统筹地下市政管线和管廊、地下轨道交通线路通道布局,注重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轨道交通站城一体综合开发等协调机制;划定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未来将通过进一步编制重点开发地区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地下轨道线网和线路布局需综合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建设运营等多种因素,在统筹站点周边开发建设及用地开发利用方面,自然资源部门发挥了助推和保障作用。”深圳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1998年12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2月,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改造工程开工,地下部分共3层,地下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当时国内最大的地铁站;2011年6月,深圳地铁二期全网开通试运营,运营线个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四横三纵”的地铁网络结构;同年,地铁三期工程开工建设,线月,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开工,全市轨道交通同步在建项目14个,同步在建里程达275公里;2020年6月,科苑大道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及13号线共建综合管廊项目开工,实现地下行走空间与地铁车站的无缝衔接。
从2004年12月深圳进入地铁时代,近20年里,深圳地铁建设高速发展,从最初的21.866公里到目前的567.1公里,约翻了26倍。2023年,深圳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获批,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威表示,深圳轨道交通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体量,预计2028年五期建设全部建成通车后,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831公里。
“隧道能够穿越山岭、河流、港湾,缩短交通距离,同时还能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深圳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1987年深圳首条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车至今,深圳隧道工程建设已跨越近40年的历程。随着深圳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大,深圳隧道建设也进入集中增长期:
2005年10月,深圳横龙山隧道开工建设,左线米,右线米,主洞隧道设计为双洞六车道,是当时深圳最长的隧道。
2016年12月,广受关注的深中通道、深圳春风路隧道双双开工。其中,深中通道总长约24公里,是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春风路隧道全长约5.08公里,开挖直径15.8米,是深圳首条“单洞双层”的盾构法机动车隧道工程,建成后有效缓解了城市高架交通拥堵问题。
2019年5月,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集旱季污水收集、雨季污染控制及排涝安全保障于一体,可有效防控极端天气造成的内涝灾害,为全国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截至目前,深圳共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长隧道6座、长隧道35座;正在建设中的隧道共10座,建设总里程21.754公里。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织密立体交通网,可释放出地上面积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全面支撑地上规划建设,促进区域繁荣,增添城市活力。”深圳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深圳针对交通枢纽、重点车站、换乘车站、商务建筑群等人流聚集地段的地下空间进行全面开发,形成“高覆盖站点便民商铺+以核心商圈为主的线式商业+推动片区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立体商业”开发形态。
2020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其中,“深圳市前海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榜上有名。该案例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实践成果。
据了解,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地区,是国内少有的大型全地下枢纽,轨道交通均位于地下,通过在地面层打造枢纽中央广场,上盖开发部分(指在轨道交通途经地区的上方或邻近周边,进行民用建筑开发建设的土地开发方式)定位为集枢纽立体商业、甲级办公、国际星级酒店及服务式公寓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城市综合体,包括9栋超高层塔楼、远期枢纽上盖商业等,实现了用地高度复合集约利用。
除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外,深圳还建造了一批颇受市民好评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市民出行、购物更加便捷。
2008年5月,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并于2015年12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这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全地下火车站,地下建筑总面积达14.7万平方米,共设有32个出入口,市民可从地下空间内步行至地铁福田站、会展中心、市民中心和购物公园等站点,实现生活圈与购物商圈的无缝对接。
此外,2020年深圳开工建设的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还包括机场东、光明城、坪山、平湖等枢纽站点,以及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等。地下空间超级枢纽的全面开工,在便民利民的同时,也推动了深圳地下商圈与地面商圈的互补式发展,为城市增添了时尚活力。
2020年6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央绿轴项目开工建设,地下空间总用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成后片区将拥有6轨6站超级综合枢纽及大型公共服务、商业及文化设施;2020年7月,地下空间全长约830米的华强北地铁商业街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多元、时尚的地下商贸空间。
目前,深圳地下商业区主要分布在福田中心区、华强北、车公庙等城市核心商圈,未来,随着深圳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圳地下商业空间将覆盖城市各级核心商圈,预计到2030年,全市地下商业空间将增至47.7万平方米。
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在提升城市整体防护和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划分为初始阶段、人防带动阶段、轨道带动阶段等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特区建设起步时期,主要为自发建设的设备用房、停车库;人防带动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深圳被确定为国家一类防空城市后,开始以平战结合的方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轨道带动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随之快速生长、壮大起来。”深圳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20世纪80年代的地下车库,到如今的地铁、隧道、车站、污水处理厂、购物中心……深圳地下空间的功能设施越来越全,并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以福田区为例,2000年至2012年,福田全区平均每年增加34.5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量,年均增幅达10.7%。地下空间利用功能包括停车、商业、综合、交通、仓储等,其中停车功能占72%,商业功能占7.6%,综合功能占18.6%。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开发,成为近年来深圳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深圳局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0—2035年)(草案)》要求,到2035年,深圳将在45个重点片区建造“地下城”,主要包括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站枢纽、深圳北站枢纽等。这些片区将以城市公共中心、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全面推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实现绿地、市政、商业设施的功能复合,地下停车、轨道交通、立体步行网络的互联互通,持续提升地下公共空间品质活力,构塑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
展望未来,深圳将不仅拥有前海合作区、深圳机场枢纽等宏伟的地下交通枢纽工程,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高品质文化体育工程,集商业、娱乐、休闲、轨道交通于一体的地下智慧城市项目,都将在地平线下延伸拓展,形成与地面空间交相辉映的“城市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