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10月20日,全国政协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主题,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在会上发言。大家认为,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空间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研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要健全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加大激励扶持力度,推动社会力量更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推进公共文化数据开发共享,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空间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推动数字化战略赋能公共文化资源空间。要加强财政保障和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本刊就委员们关注的问题进行延伸报道。
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漫步于乡村的阡陌田野,不经意间,便可能与书屋、驿站、戏台、广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不期而遇。据相关统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迅速,目前数量已经超过3.35万个。遍布城乡的文化空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风尚,凝聚了越来越旺的人气,而老百姓自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获得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和体验。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在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颜值”的同时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质和效能,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而这,也是委员们建言献策的关切所在。
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坚介绍了在今年7月“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调研中,调研组看到的问题:财政投建的一些公共场所和设施,大都由各分管部门和机构管理使用,存在着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和资源闲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县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对文化、休闲、健身等场地设施,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随意性比较大,文化资源配置参差不齐。
为此,调研组建议,在城乡基层财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场所和设施,除了优先保证专项业务使用之外,都应向当地群众开放,实行共建、共用、共享,最大限度盘活存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城乡发展和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提高公益性场所设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提升公共文化空间效能,需要盘活文化资源,也需要强化功能、提供优质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葛慧君的发言谈到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定位问题。“公共文化空间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它的基本属性。”葛慧君表示,关于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还不规范。有这样一些倾向需要注意:一是简单求大求新而忽视了传统传承,二是单纯讲求休闲娱乐而忽视了道德教化,三是一些新兴文化空间片面强调商业运行而弱化了公益职能。她建议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研究,从责任主体、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目标任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今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了山东曲阜尼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会上介绍,7个舞台,10余部原创剧目展演,大师讲堂、室外装置艺术展、亲子六艺等“戏剧+文娱”活动,这些创新文艺内容和服务形式,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以创新内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田沁鑫的思考是:提升艺术“渗透力”——国家级艺术院团是文艺“国家队”,也是“排头兵”,应主动与地方加强合作,将艺术软实力“渗透”到基层。为此,她建议国家院团与地方基层创建合作机制,创新内容模式、探索表达形式、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推进方式,用好当地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创造渗透力强、互动性佳、可流动、可复制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去年以来,贵州“村BA”“村超”火爆出圈,成为文明乡风的新名片和群众文化的新亮点。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贵州省台江县政协主席黄置民分享了“村BA”背后的“三个坚持”的“密码”:一是坚持群众主体,坚持人民群众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群众自主办赛,自主组队;二是坚持文化融合,将非遗文化、体育赛事等多元融合,增强赛事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三是坚持区域发展,以赛促产、以赛助力、以赛兴城,打造中国“村BA”故乡城市品牌。
“贵州火爆全国的‘村BA’‘村超’,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看来,还原和再现乡村传统文化空间的场景性活动,如节庆、民间体育竞技、庙会等,利用城乡交互流动条件,刺激文化消费,满足城市居民对乡土文化的体验需求,能使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推动乡村发展转型的驱动力,从而实现传统向现代的效益转化。
在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之前,记者曾采访过郑茜,她一直关注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与传统文化空间相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郑茜认为目前对乡村传统文化空间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比较薄弱,新建文化空间因为难以深层次嵌入乡村社会历史肌理中,难以有机融入当地生活脉络和代谢中,因此导致乡村文化内部的自生活力未被充分激发。
据相关部门介绍,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果从全国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受地理位置、资金投入等限制,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发展供给数量相对不足,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如何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委员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
“农村地区部分公共文化空间的‘软件’发展水平偏低,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空心化’‘空壳化’,从长期看将影响农村居民公共文化生活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王茂虎认为,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空间软件建设机制保障不足,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相较于有形的“硬件”,涉及服务、人才、信息等“无形”软件的建设未得到应有重视。同时,一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不突出,存在模式化、同质化倾向。
“根据各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实际情况,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政策、人才、技术、市场、保障、监督等‘软件’工作制度建设,明确各方权责,制定发展规划,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软件’‘硬件’均衡、合理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王茂虎建议,尽快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空间软件建设机制,并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品牌价值,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将优秀民俗文化、和美乡村风貌融入公共文化空间软件的优化改造中,打造具有“村味”“乡情”的品牌效应。
郑茜也认为,各地在创新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时,应高度重视地方性传统文化空间的资源价值及其活化利用。地方性传统文化空间既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兼具地方治理、凝聚乡邻共识、培养家园意识的功能。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这一类文化资源的摸底、普查,建立可资利用和转化的传统文化空间资源档案名录,对其进行系统性价值评估,科学制定盘活利用的合理规划。
“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要处理好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的关系,完善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管理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策协调、强化政策执行、做好监督检查。”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表达了对于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期待。
目前,社会和民间参与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萧烨璎看来,公共文化空间是百姓需求大、公益属性强、运营管理难的项目,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持续参与仍面临一定困难,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充分。她建议相关部门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营造和功能拓展,对社会力量参与这类空间升级改造和复合利用的项目,加大激励扶持力度。
在调研中,舒勇发现,一些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的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界限不够清晰的问题,需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规范性,确保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社会化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创新平台。一些委员建议,对参与基层公益性文化建设和服务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应进一步畅通准入渠道、明确准入标准。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孵化、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依法依规深度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同时,依托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广泛组织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组织,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天博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