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欢迎进入天博有限公司

天博简介 | 在线留言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463691100

联系我们

天博
手机:13463691100
电话:13463691100
邮箱:admin@hbsanshi.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1999号03-1844号

天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博新闻

聚焦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天博重点难点问题委员们建言献策

所属分类:天博新闻发布时间:2023-10-29 05:01:14点击量:

  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领导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0月20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10月20日,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姜贵东 摄

  为完成好“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调研与协商工作,从今年7月份开始,邵鸿副主席带领相关同志和专家到四川调研,并先后在北京召开了两次交流协商座谈会;同时,委托山东省政协开展协同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方和有关部门都能认真贯彻习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许多地方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便捷,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但在调研中也看到一些问题:财政投建的一些公共场所和设施,大都由各分管部门和机构管理使用,存在着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和资源闲置的情况;在县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对文化、休闲、健身等场地设施,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社会和民间参与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渠道不通畅,加之缺少明晰的政策指导和扶持措施,使社会力量未得到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选择、任用还缺乏具体的规范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为此建议:

  在城乡基层财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场所和设施,除了优先保证专项业务使用之外,都应向当地群众开放,实行共建、共用、共享,最大限度盘活存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规划都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提高公益性场所设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对一些老旧、闲置的公共场所和设施,可按文化功能改造升级,不必都要新建和配置,尽量减少浪费。对于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可由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和保障。

  对参与基层公益性文化建设和服务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应进一步畅通准入渠道、明确进入标准,并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所提供的产品优、服务好的企业、团体和个人给予不同等次的表彰和奖励。

  基层开展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应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和喜好,让他们当“主角”,充分发挥他们承办和参与的积极性。地方党委政府主要是搭好平台、做好指导、搞好服务。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面向的是城乡居民,重在群众参与,要在以文化人。山东始终牢记习嘱托,认真学习习文化思想,发挥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山东实践,就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三点认识和建议:

  如何进一步解决功能定位问题。文化性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属性。关于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还不规范。有这样一些倾向需要注意:简单求大求新而忽视了传统传承,单纯讲求休闲娱乐而忽视了道德教化,一些新兴文化空间片面强调商业运行而弱化了公益职能。建议: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研究,完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配套政策,从责任主体、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目标任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如何进一步解决进农村进社区问题。当前公共文化空间,农村的问题是低水平覆盖,城市的问题是偏重大的场馆建设,直接面向社区的仍显短缺。建议:深入挖掘、激活农村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在“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的问题;优化“15分钟文化便民服务圈”建设,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力度。

  如何进一步解决可持续问题。调研发现,群众愿意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都注重文化氛围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运营比较好的大都采取政府保底、社会参与、市场运营三方联动模式。建议:创新数字化传播和运营推广机制,引导人们通过手机等便捷进入数字文化空间;进一步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措施,比如将符合条件的新兴文化业态等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重视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发挥好退休干部、教师等作用,让更多有情怀有素养有能力的人员参与进来,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习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历史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空间最好的载体。但调研发现,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比如,有的空间建设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风格不协调;有的对当地优秀历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展陈内容存在同质化趋势;许多县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修缮,有的长期闲置没有活化利用。为此建议:

  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应优先考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建议对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修缮和适度改造,活化利用成为综合文化空间,如江西永新县将老厂房改造成演艺中心,莲花县用传统村落祠堂建设红色党建点。

  重点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创新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个性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是城镇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是最能体现乡愁的地方。建议将历史街区纳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体系中,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与当地历史文化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如江西抚州依托文昌里历史街区开展文化活动,成为当地最具魅力的文化空间。福建福州依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建成有居民居住的“活态”社区博物馆,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利用文化资源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要符合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一方面,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要保护街区外观历史风貌,改善基础设施,适应新的文化和居住功能需要。如广东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延续历史文脉。

  在数字经济发展、国家文化数字化等战略推动下,数字技术拓展了公共文化的呈现空间,智慧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线上美术馆成为新潮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已然形成,但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环节还存在短板:协同不充分,公共文化数据化水平较低。供给待完善,大众数字文化需求尚难满足。互联网思维待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效果有限。为此建议:

  推进数据开发共享,激活公共文化资源价值力。各级政府加大文化资源数据化的资金投入,搭建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将公共文化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为资源的数据转化共享提供支撑;促进文化单位与科技企业合作,使数据成为资产,实现市场价值和收益回报。建立并完善省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领域、全过程纳入国家公共文化云,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入口。

  构建虚实融合场景,激励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力。利用数字IP拓展文化空间的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推进数字版权确权授权的标准制定,鼓励以联合创作、机构赞助、社会众筹等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拓展5G消息、AI游记等公共文化应用,建设智慧化、泛在化、沉浸化体验,实现“在线就是在场”。

  拓展媒介传播渠道,激发公共文化惠民影响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协同主流媒体、头部自媒体、互联网企业等推出专题栏目、网络短剧、互动话题等多元线上产品与活动,激励文化爱好者、网络达人参与公共文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支持公共文化数字IP走进各类城乡生活空间,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传播引流。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曾是金寨县重点贫困村。2016年4月24日,习亲临大湾村视察,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7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先后实现贫困村出列、全部户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近年来,我们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因地制宜建设主题功能空间,利用腾退祖宅建成农耕文化馆,将民俗博物馆嵌入民宿,引入公益性质的携程度假农庄,建成农民大舞台、红色书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立大湾文艺队,开办“红色讲堂”,创作村歌,持续参与开展广场舞比赛,连续举办5届“村晚”,打造“一堂红色党课、一台乡村振兴戏、一首大湾村歌,一次红色体验”文旅项目,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大湾村实践和调研情况提三点建议:

  实施基层党组织文化能力提升行动。从大湾村实践看,党组织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建议完善制度机制,充实村“两委”班子中文化专干力量。

  探索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综合体。在大湾村,博物馆与民宿整合,阅览室与书店融合,非遗展示与茶厂融合,展览馆与红色讲堂结合,不同的文化设施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自然保护区中,与山、水、林、田、湖一起,构成了“红绿相间”的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议国家从政策层面,引导地方坚持系统思维,试点以乡村为单位整建制规划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综合体。

  加大文化领域帮扶包联力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组织更多相关领域专家、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创作设计、文艺演出、写作采风等。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文艺工作者的培训指导,在演出活动、基金支持、资质评级、对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和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力度,激发农村公共文化内生动力。

  政府设立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应发挥引领作用,但创新活力还未真正激发。为此建议: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发挥好国家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明确将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支持范围,并纳入重点支持项目,集中3-5年时间持续发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地方财政部门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列入常设重点项目,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支持到位。

  建强专业队伍体系。一是“引进来”。除常规招聘外,通过公益性岗位聘用、退休文艺爱好者动员、志愿者招募等方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人手紧张等问题。二是“用起来”。比如,四川绵阳定向引进100名事业编乡村文艺人才,采用“县管乡用”方式,安排在乡镇、村社从事公益性文艺表演、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三是“留下来”。为留住人才,四川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等群众文化专业职称采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办法,全省83个县和2642个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将从中获益。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方式,从单一的按行政区划配置转变为按需配置。通过总分馆制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缺少对服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控制性指标的相应规定,建议相关部门适时加以修订,增加服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型公共图书馆这一类别,并科学设定其建筑面积指标,促进超大型城市公共图书馆项目立项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天博天博

电话:13463691100
Copyright © 2019-2023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9022901号